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海盐县通元镇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该项目涉及丰义、雪水港2个行政村,总面积1.43万亩,整合涉农资金投入达1.25亿元。
秉持“保护乡村记忆,传承乡村文化,守望美丽乡愁”的理念,该镇通过整治连片耕地,实施生态修复,保留传统村落,延续村庄风貌,进一步保护历史遗迹,宣扬民俗文化,建设和美乡村。
“我们的美丽乡村不仅是建在村里。走,一起去看看田间的生态美景。”跟随着田长潜利民的脚步,笔者来到了雪水港村的千亩高标准农田。置身其间,田埂边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沟渠,流水清浅、植物葱茏,每隔一段距离还设置了一个拦截坝。
“我们通过建设生态沟渠,达到拦截污水、泥沙、漂浮物的作用。同时,种植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可以有效拦截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等物质排入附近河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潜利民介绍道。
据了解,通过开展生态型农田整治,推行稻田退水“零直排”,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目前,共建设生态拦截沟5.5公里,种植绿化6400平方米,配套建设底泥捕获池、拦水坝、反硝化处理池、生态闸门、太阳能脱氮除磷设备等。
推进稻田退水“零直排”是通元农田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为持续优化耕地布局,该镇围绕“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的目标,实施建设用地复垦、垦造耕地、旱改水等土地整治项目,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实现“数量、质量、生态、景观”共提。自2020年项目实施至今,通元镇丰义村、雪水港村新增耕地202亩,集聚农户110户,整治盘活低效用地87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300亩。
稻田“渴了”,通过手机远程操作就能让它“喝个饱”。为实现远程“管”田,通元坚持科技赋能,助力数字田园建设。在补齐农田设施短板的基础上,采用北斗卫星系统、遥感、物联网等数字化设备和技术,聚力打造智慧农田样板,为田园画卷增彩。
郁郁青山下,碧水绕村流。近日,笔者走进丰义村。冬日的山前埭村落美如画,别致农房与满山树木相映成趣。沿河向前,抬眼即是白墙黛瓦的特色民居。临近黄昏,一盏盏复古路灯亮起,照亮着村庄周边,与家家户户构成一幅古韵悠长的江南画卷。
“今年,依托和美乡村建设,我们对丰义村实施风貌提升,除了绿化改善、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还对山前埭建筑立面进行改造,涉及10余户农户。”通元镇相关负责人说。2020年,丰义村山前埭古村落纳入嘉兴市市级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通过延续山前埭古村落格局,规划功能分区,通元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古村落。
顺应通元河湖浜塘交织密布的水乡肌理,该镇在保护山前埭、雪水港等传统村落山水林田房交织的自然景观格局的基础上,依山而建、依河发展,保留一定的田园水系空间。通过建筑改造、河道治理、主要节点打造等措施,将丰义村和雪水港村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乡村振兴精品村。
为激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该镇利用丰义村原有工厂、学校校舍和原村委办公房,改建引进木心居民宿酒店,并依托雪水港与姜家堰古村落,打造“闲宿雅居”民宿群,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灶头画上颜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水分控制一定要适当。”每周三下午,灶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赵生波都会来到通元镇中心小学,给学生们上灶画课,算下来赵生波在这里已经教了一年多了。
说起通元的民俗文化,就不得不提国家级非遗项目灶头画。为了更好地传承灶画,如今的赵生波可是大忙人,除了非遗进校园,平时主要工作就是在丰义景区的江南灶画体验馆,给游客们展示和介绍灶画的渊源,让大家亲手参与绘制微缩灶头画,进一步丰富文旅体验。
“这些灶头都是当地流传的花篮灶,造型漂亮,图案精美,手绘的内容有鱼跃龙门、五福临门、祈福纳吉类,也有喜鹊登枝、瓜果蔬菜等丰收场景类。”赵生波认真地介绍道。
文化传承深入在通元的角角落落,当地村庄依然保留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近年来,通元积极做好项目区葛山遗址、马鞍山墓群、牌漾楼粮仓等历史遗存保护工作,加强历史遗存保护,传承文化记忆。
在雪水港村,建成的乡村记忆展览馆和米酒酿造展示馆,成为服务群众的精神家园,满足村民日常文化活动所需。接下来,该镇计划将丰义村原有联丰茶厂办公区域改造为休闲度假空间,传承茶文化,打造景区新名片,并规划建设羊羊主题全线乐园,弘扬湖羊文化。
1589174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