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搞完这块地就抛荒了,现在看到土地又能耕种了,线日,在长沙县江杉高速公路附近一块平整的耕地旁,当地村民周爹爹高兴地说。
原来,长沙县江杉高速公路建设时,临时占用了该处约99亩地,其中包含19.5亩耕地。而后项目通车了、临时用地也到期了,地块却没有恢复如初。2023年,在省、市、县三级紧密推进下,该地块已基本完成复垦整治,现在也已种上了农作物。
据悉,临时用地是指工程建设施工时需要临时使用、不修建永久性建(构)筑物,使用后可恢复的土地。临时用地在重点工程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管理方面还存在“重使用轻恢复”的情况,主体工程竣工、临时用地使用完毕后,往往对使用土地的复垦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耕地质量和数量没有得到恢复。
工作人员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整改“临时用地不临时”问题,是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举措。2023年,省委主要领导在主题教育“走找想促”活动调研期间发现,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损毁了农田,事后土地修复、生态补偿等政策却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耕地安全,损害群众利益,随即将该问题列入主题教育整改问题清单,并督促抓整改落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一反三、迅速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在省、市主题教育办和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针对全市范围内国、省重点建设项目临时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临时用地进行了全面清理,排查出15宗国、省重点建设项目存在此类情况。
随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根据存在的超期未复垦、复垦不到位、手续不完备、临近复垦期限四种情形,分类采取完善手续、限期复垦、按规定保留利用、立案查处等“长牙齿”的硬措施,全力推动到期临时用地复垦。截至2023年12月底,完成15宗国、省重点建设项目临时用地的整改,累计恢复临时占用土地面积约930亩。
“通过狠抓临时用地复垦整改,保障了耕地安全,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在维护群众利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全市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长沙正高效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护好老百姓的“饭碗田”。下一步,还将巩固现有成效,持续加强临时用地监督与管理;建立临时用地穿透式、全过程监管机制,完善临时用地申请、选址、审批、使用、复垦监管;对“临时用地不临时”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整改,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粮食安全。
15891741688